古风名字,穿越小说排行榜,雪鹰领主http://www.vljc.cn/Good Luck To You!- “穩定幣第一股”Circle 的IPO迷局:創始團隊一場錯失50億美金的退出http://www.vljc.cn/2025/06/879/<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11245317448.jpg" title="“穩定幣第一股”Circle 的IPO迷局:創始團隊一場錯失50億美金的退出.jpg" alt="“穩定幣第一股”Circle 的IPO迷局:創始團隊一場錯失50億美金的退出.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華爾街最新的一次造富故事中,穩定幣USDC發行商Circle (NYSE: CRCL) 的上市,是一場“勝利大逃亡”與“資本狂想曲”的同時上演。</p><p style="text-indent: 2em;">故事的一面,是該公司創始人、高管及早期投資者們在IPO時精準地集體套現近6億美元,卻也因此與后續股價飆升所帶來的超42億美元“紙上富貴”擦肩而過。</p><p style="text-indent: 2em;">故事的另一面,是華爾街對這家“加密世界顛覆者”報以的空前狂熱。其股價從31美元的發行價起飛,一度沖上近300美元的云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漲幅近10倍,成為年內至今最亮眼的IPO之一。與此同時,眾多分析師們毫不猶豫地給出“買入”評級,預測其將在一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未來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不禁讓投資者陷入深思:這群最了解公司的內部人士,究竟是出于怎樣的遠見或擔憂,才選擇了一場“不完美”的完美退出?而狂熱的公開市場投資者,又在這家公司的未來中看到了怎樣的星辰大海?</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位長期專注金融科技領域的分析師對騰訊新聞表示,盡管內部人士及早期投資者在IPO時大舉拋售,但他認為這些是常規操作,依然堅定看好穩定幣的長期發展,無論是監管環境還是行業生態,穩定幣的發展還剛剛起步。</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從愿景到基石:Circle的十年進化之路</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要理解Circle的內部決策,首先必須了解這家公司的DNA。成立于2013年,創始人Jeremy Allaire和Sean Neville的初心,遠不止是創造一種新的數字貨幣。他們的愿景記錄在招股書的“創始人信函”中:“建立一個全新的全球經濟系統”,一個基于互聯網的、能讓價值像信息一樣自由、無摩擦流動的系統。</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家公司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最初嘗試過類似Venmo的點對點支付應用Circle Pay,也曾涉足加密貨幣交易所業務,但最終都進行了戰略收縮和業務轉型。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Circle與加密巨頭Coinbase合作,共同創立了Centre聯盟,并推出了其旗艦產品——美元穩定幣USDC。</p><p style="text-indent: 2em;">USDC的設計,精準地擊中了加密世界的痛點:它提供了一個與美元1:1掛鉤、受監管、且儲備透明的價值錨點。Circle從一開始就采取了“監管優先”的策略,主動申請并獲得了紐約州頒發的首個BitLicense,并在全球多個主要金融中心獲得合規許可。這種對合規的執著,讓USDC在魚龍混雜的穩定幣市場中脫穎而出,贏得了機構和主流金融世界的信任。正如其招股書中所強調的,Circle致力于“從正門走入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的大門”。</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USDC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穩定幣,流通量超過600億美元,并在20個區塊鏈上原生運行,構成了Circle龐大商業帝國的基石。</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拆解Circle的商業模式:不止是穩定幣</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Circle發行的USDC穩定幣最為外界所熟知,但其商業模式,卻遠比“發行穩定幣”要復雜和深遠的多。</p><p style="text-indent: 2em;">概括而言,它是一個以旗艦產品USDC為核心,逐步構建起來的多層次、網絡化的金融服務平臺,其模式可以被理解為“一體兩翼”的戰略結構:</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體(核心業務): 基于USDC儲備金的利息收入模式。 這是公司目前最主要、最成熟的利潤引擎。Circle的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至2024年間,儲備金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5%以上 。其運作機制是:當機構客戶鑄造USDC時,必須存入等額的美元。這些美元構成了龐大的USDC儲備池,Circle將這個儲備池投資于高度流動性、低風險的資產,主要是由資管巨頭貝萊德(BlackRock)管理的“Circle Reserve Fund”政府貨幣市場基金,以及存放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現金 。Circle從這些儲備資產中賺取利息和股息,這就是公司的核心收入——儲備金收入(Reserve Income)。</p><p style="text-indent: 2em;">兩翼(增長業務): 基于交易與服務的平臺收費模式 和 新興的資產管理模式。 這是公司為實現收入多元化、構建長期護城河而著力發展的兩大方向。</p><p style="text-indent: 2em;">平臺與開發者服務: Circle的目標是成為Web3世界的“Stripe”,通過提供強大的API和工具讓開發者構建應用,并從中收取服務費。其產品包括:允許USDC在不同區塊鏈間“原生”轉移并對每筆交易收費的跨鏈傳輸協議(CCTP) ;以及可編程錢包、Gas費解決方案和智能合約平臺等一系列旨在簡化開發流程并創造收費機會的服務 。</p><p style="text-indent: 2em;">資產管理與代幣化基金: 這是Circle進軍傳統金融的標志,其核心產品是計息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USYC 。通過收購Hashnote公司獲得此項業務,Circle旨在為數字資產市場的交易者提供一種既能賺取收益又能作為高效抵押品的工具 。作為基金的管理者,Circle可以從中收取管理費和業績費,開辟了全新的資產管理收入來源 。</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IPO的“真相”:一場為“退出”設計的盛宴</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看上去前景光明的公司,其IPO結構卻透露出強烈的“退出”信號。根據Circle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S-1/A上市申請文件顯示,此次發行的3200萬股股票中,高達1920萬股(占比60%) 來自公司的“獻售股東”,而非公司自身。這意味著,IPO募集的超過10億美元資金中,近6億美元直接流入了早期投資者和高管的口袋。</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份售股名單星光熠熠,包括創始人Jeremy Allaire(獻售158萬股)、聯合創始人P. Sean Neville(獻售100萬股),以及General Catalyst、Breyer Capital等一眾硅谷頂級風投。</p><p style="text-indent: 2em;">以31美元的最終實際發行價計算,這些內部人士合計套現5.95億美元。但當股價沖上近300美元時,他們錯失的一次性潛在收益高達近5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4 華爾街的狂熱:為何市場如此看好Circle?</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與內部人士的大舉撤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開市場的極度樂觀。Circle上市后,股價一飛沖天,市值迅速突破50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種狂熱并非毫無根據,投資者和分析師們看到了Circle獨特的價值和巨大的增長潛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Seaport Research的分析師將Circle譽為“頂級的加密顛覆者”,并給予“買入”評級和235美元的目標價。他的邏輯很簡單:無論未來哪種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應用勝出,都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交易媒介,而USDC正是這個“數字世界的美元”。Circle不出售加密貨幣,而是提供加密世界賴以運轉的基礎設施,這被認為是一種更穩健的商業模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還有分析師預測,穩定幣市場的規模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增長十倍,從目前的約2600億美元增長到超過2萬億美元。作為市場上最合規、最透明的穩定幣之一,USDC有望在這個巨大的增量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分析師認為,Circle不僅僅是USDC。它通過與Visa、Mastercard、Grab、Mercado Libre等支付和科技巨頭的合作,正在構建一個龐大的支付網絡。同時,其面向開發者的工具(如跨鏈傳輸協議CCTP和錢包服務)正在吸引數以萬計的開發者在其平臺上構建應用,形成了強大的網絡效應,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Circle的瘋狂上漲,還借助了監管環境越來越有利的“東風”,近期,美國參議院通過的《GENIUS法案》旨在為穩定幣建立清晰監管框架的立法進展,被市場解讀為對Circle等合規參與者的重大利好。分析師普遍認為,一個明確的監管環境將加速USDC在主流金融機構和企業中的采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Circle的IPO的例子,完美地展現了資本市場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對于創始人、高管和早期VC而言,這是一場漫長創業征途后的理性收獲。他們面對的是已知的巨大風險——行業競爭、系統性金融風險、監管不確定性。在這些風險面前,將一部分“紙上富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銀行存款,是一種審慎且明智的財務決策。</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對于公開市場的投資者而言,他們目前下注的是一個更加宏大的未來。他們相信,隨著數字經濟的浪潮奔涌向前,Circle憑借其合規優勢和技術壁壘,將成為這個新時代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礎設施,其價值遠不止于今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究竟是謹慎的內部人錯判了火箭的燃料,還是狂熱的外部投資者忽視了飛行的風險?這個價值近50億美元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為我們揭曉。</p><p><br/></p>Sun, 29 Jun 2025 23:32:37 +0800
- 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http://www.vljc.cn/2025/06/878/<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8日,特斯拉完成了Model Y首次全自動駕駛交付。</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輛汽車首次自動交付給主人”。根據他的描述,一輛特斯拉Model Y通過自動駕駛,從工廠到城市各處的客戶家中完成交付,并比計劃提前一天完成。他還贊揚了公司的軟件和AI芯片團隊。</p><p style="text-indent: 2em;">馬斯克強調,本次交付的Model Y的車內完全無人,也沒有任何遠程操作員操控,完全自動駕駛!并表示這是首次在公共高速公路上實現無人駕駛。</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09697505046.jpg" title="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1.jpg" alt="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上分享了上述消息后,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迅速轉發祝賀,并表示“特斯拉確實了不起,在很多領域引領了行業趨勢,尤其是FSD。我們還要繼續學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209714178015.jpg" title="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2.jpg" alt="特斯拉 實現史上首次車輛自動交付-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全自動駕駛交付給消費者外,特斯拉在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方面也有新進展。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正式啟動Robotaxi試點服務,首批乘客乘坐Robotaxi只需支付4.20美元的固定費用。特斯拉針對此次試點服務的車輛均基于Model Y車型改造,約10至20輛,搭載自研的視覺感知系統和FSD(全自動駕駛)軟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首次實現的全自動駕駛交付,凸顯了馬斯克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將引領其電動汽車公司未來發展的押注。</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特斯拉在北美和歐洲等關鍵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依然疲軟,且因馬斯克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而引發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冷遇。此外,近期已有多位特斯拉高管相繼離職。特斯拉股價周五整體小幅走軟,收盤下跌0.66%至323.63美元,盤后進一步下挫了0.22%。</p><p><br/></p>Sun, 29 Jun 2025 23:07:18 +0800
- 黃光裕 不肯下桌http://www.vljc.cn/2025/06/877/<p style="text-indent: 2em;">4月29日,國美車市北京西壩河店正式開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國美創辦后的第38年,黃光裕再次把未來押在了北京——這座他熟悉的城市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時距他出獄重新掌舵國美并放話“18個月復興國美”,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四年間,黃光裕帶著國美好似回到世紀初那樣南征北戰,但計劃中的“復興”未能完成,卻累計凈虧損高達388億。</p><p style="text-indent: 2em;">然而,這位曾以梟雄聞名的商界老兵,仍然不愿意就此認輸。</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131884196261.jpg" title="黃光裕 不肯下桌-1.jpg" alt="黃光裕 不肯下桌-1.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翻盤失敗</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做事的習慣,方向一旦明確,大概都想好,應該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句話完美地詮釋了黃光裕的做事風格:雷厲風行,一手梭哈。</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條信念,幫助黃光裕從撿破爛的潮汕窮小子,一路進化成了讓董明珠都敬畏3分的“商界狠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也是同樣一句話,讓黃光裕在那個蠻荒年代鋌而走險,最終造成了自己的牢獄之災。</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8年11月,再次登頂中國首富4個月后,黃光裕以非法經營、內幕交易和行賄三項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同時被判罰金6億元,沒收財產2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身陷囹圄的這段時間內,黃光裕雖人不在江湖,江湖上卻處處有他的傳說。靠著妻子杜鵑,黃光裕還是能在獄中指揮國美,直到2021年在獄中表現良好的他,提前結束服刑正式回歸。</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時,擺在黃光裕面前的,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美。</p><p style="text-indent: 2em;">互聯網、新零售、短視頻、直播帶貨、區塊鏈……在他失去自由的這些年,國美錯過了數不清的洶涌風口,到他出來之時,市場也已換了模樣。</p><p style="text-indent: 2em;">盡管如此,但在黃光裕看來,自己手上的牌依然很大,重新再起也不是沒有可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于是,過了不久,他就立下了“要讓國美在未來18個月恢復原有的市場地位”的軍令狀,國美的股價也從1港元直線躍升到2.5港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顯示,彼時的市場,同樣對這位梟雄歸位有期待。</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提出了十分激進的補習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抓緊追風口,而且全都要。</p><p style="text-indent: 2em;">他推動國美復興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新業態。</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缺席電商發展的黃金年代后,國美決定用一款APP,把失去的機會全部補回來。</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年2月,國美APP正式更名為“真快樂”APP,經營范圍也從過去單一的家電領域,變成全商品范疇,還重點押注了家裝行業。</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91751131863195282.jpg" title="黃光裕 不肯下桌-2.jpg" alt="黃光裕 不肯下桌-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按照計劃,國美想從線下家電巨頭,一躍成為和京東、淘寶同級別的電商平臺。</p><p style="text-indent: 2em;">外界都覺得“真快樂”的步子邁得太大,但黃光裕不知是信心篤定,還是沒有其他選擇,毅然決然地展開了行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助推“真快樂”APP,國美大張旗鼓。在北京、成都等六個城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快樂ZAO城”線下活動,還在2021年7月份聯合愛奇藝打造“超樂音樂節”。</p><p style="text-indent: 2em;">甚至,黃光裕還希望借助這款APP,帶領國美涉足元宇宙領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年,國美大手一揮,購入VR家裝公司“打扮家”80%股權,配合自己的業務發展,進軍家裝+元宇宙業態。</p><p style="text-indent: 2em;">到了2022年,國美的元宇宙計劃已經升級為了“開設10000家元宇宙超級店”,還高調聘請“元宇宙技術開發總監”,表明自己對這一計劃的長期看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時風頭正盛的直播帶貨國美同樣有所涉獵。</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1年國美就在“真快樂”繁雜的APP功能中增添了直播功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真快樂”的直播業務熱度一直不高,當年雙十一開播后直播間僅有1500人觀看。</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也不能阻擋國美繼續在直播業務上發力,在2022年6月,“真快樂”APP把直播業務升級為Channel F頻道,還順手帶上了元宇宙和家裝業務。</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推廣直播業務,國美集團名義上的總裁黃秀虹(黃光裕的妹妹)還親自出鏡,拯救熱度。</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無論國美如何窮盡手段,“真快樂”APP都是真不見起色,到2021年底,瘋狂造勢一年左右之后,其平均日活也僅僅只有300萬左右。</p><p style="text-indent: 2em;">艱難運營到了2023年,“真快樂”APP不但沒有如愿成為下一個京東、淘寶,反而成為國美集團的一大累贅。</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電商到元宇宙,從直播到短視頻,“真快樂”什么都想摻和一腳,但最終只能狼狽收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主打APP的這幾年內,國美集團的凈虧損逐年增加,4年累計超過388億,甚至比他不在的時候還要慘痛。</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對時代的嗅覺依舊敏銳,不管是轉型綜合平臺,還是對直播電商的押注,乃至對元宇宙的試水,國美的每一項嘗試,幾乎都是當下最火熱的賽道和風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越是填鴨式的補課,越是補不齊這缺失的13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實上,當“18個月”計劃進行到一多半的時候,黃光裕就已經意識到了大事不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2年下半年,黃光裕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我們對執行的困難預料不足,加之疫情長時間擾動,導致現實與這一目標有一定差距”。</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初18個月復興國美的豪言壯語,也被“1+1+1”的新戰略所代替。</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真快樂”APP默默地把名字改回了“國美APP”,18個月的線上賭局,也在沉默中宣告結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改行賣車</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線上業務四面出擊的同時,國美的立身之本——線下業務卻被送進了ICU。</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2年,國美零售業務營收僅僅179.2億元,與2017年的787.5億元可謂是天壤之別。</p><p style="text-indent: 2em;">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僅剩9.22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意識到,再不把線下業務盤活,國美或許就要徹底陣亡。</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這談何容易,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發生劇變,疊加疫情影響,讓國美的線下業務難以為繼。</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保存力量,黃光裕不得不拼命收縮規模,關店86%,只保留有影響力的門店進行運營。而且,他也徹底服氣:重走老路,做家電生意已經是一條死路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現如今,有且只有新的風口,才能救得了國美。</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黃光裕看中了爆火的無人零售,親自帶隊打造無人零售業務團隊;此后不久,他又去親自拜訪了中國硬折扣超市連鎖的龍頭企業樂爾樂,嘗試硬折扣領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4月,國美正式推出“即時零售”業務,并提出了“6311N”模式,即6公里覆蓋、3小時送達、1倉1社區、N種渠道送達。</p><p style="text-indent: 2em;">和用一個APP整合所有線上業務一樣,國美不同模式的新零售業務,都被整合進了黃光裕升級打造的“國美超市”,大有一種在線下將“真快樂APP”重做一遍的架勢。</p><p style="text-indent: 2em;">按照國美的計劃,以“國美超市”為主的線下零售業務將會在3年內開店一萬家以上,成為國美的新堡壘。</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顯然是再次抓住了趨勢和重點,今年以來京東、阿里、美團相繼圍繞外賣等業務大打出手,其爭奪的核心就是更近、更快送、更多的“即時零售”,即時零售如今也普遍被認為是零售業的未來增長極。</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黃光裕看準了趨勢,做對了布局,面對的卻依然是令人絕望的競爭環境。</p><p style="text-indent: 2em;">既沒有線上用戶流量,也在線下早已衰落的國美,面對美團、京東、阿里本地生活等多方勢力的競爭,甚至連陪跑的資格都不具備:當競品都在卷“半小時送達”的時候,國美連3小時送達都還只是一個目標。</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國美超市在網上的更新信息已經停留在了2023年底,但黃光裕對線下的努力并沒有停止。</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又一個處于爆發之中的熱門領域,賣新能源汽車,并且提出一個宏偉目標:打造新能源領域的costco,把國美變成汽車大賣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5年4月份,早有傳聞的黃光裕新業務——國美智能汽車體驗館正式開業,整個場館占地4.5萬平方米,其核心賣點是,以低于傳統4S店60%的運營成本吸引車企入駐。</p><p style="text-indent: 2em;">為了方便車企和消費者,國美智能汽車體驗館還把直播間、換電充電站、試駕場地等設施功能全部安排了一遍,幾乎是一座“新能源汽車迪士尼”。</p><p style="text-indent: 2em;">憑借國美的影響力,國美智能汽車體驗館如今已經有小米、問界等新勢力,瑪莎拉蒂、寶馬等合資品牌入駐。</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新能源汽車持續走高,加速燃油替代之下,這也成為國美幾乎最有可能贏得轉機的希望。</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不下牌桌</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出獄那年,黃光裕僅僅51歲。</p><p style="text-indent: 2em;">50來歲,可能正是企業家的巔峰年齡。</p><p style="text-indent: 2em;">50多歲的鐘睒睒,正在全國掀起“世紀水戰”;50歲的王健林,也剛剛成立萬達影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51歲的黃光裕,面對的卻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商業環境,以及一個搖搖欲墜的國美。</p><p style="text-indent: 2em;">雖然在獄中的13年黃光裕從未和外界斷了聯系,但他畢竟還是在獄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因此,坊間一直有聲音認為:黃光裕應該趁國美還有點價值,賣掉一切,退出商海,享受人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按他出獄時國美的狀態,他家庭所積累的財富,也的確足夠躺平,享受余生。相反,執意所謂的復興計劃,反倒“賠掉夫人又折兵”。</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一身倔脾氣的黃光裕非但沒有退出,反而要絕地反擊。</p><p style="text-indent: 2em;">可惜的是,他幾乎是孤軍奮戰。</p><p style="text-indent: 2em;">想要東山再起,手下至少得有一支精兵強將。</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本人對風口的嗅覺毋庸置疑,甚至有國美老員工回憶說,剛出獄的黃光裕就提出了數個頗有前瞻性的大膽計劃。</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過,一眾國美元老卻難以理解這個已經離開一線數十年“前領導”的計劃,嘴上答應,但執行的時候總是差強人意。</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光裕對此大為惱火,還親自開掉了一批元老,又招來了一批“懂行”的新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這批能干的新人受不了黃光裕“上個世紀的管理模式”,選擇離開團隊。</p><p style="text-indent: 2em;">團隊分分合合,跌跌撞撞,業務走走停停,起起落落,國美就這樣在內耗中度過了數年時光。</p><p style="text-indent: 2em;">于是,有了“真快樂APP”的虎頭蛇尾,以及國美線下超市的無疾而終。</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2年,已經被拖欠數個月工資的國美員工終于忍不住,集體沖到黃光裕辦公室“討個說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曾經的首富,面無表情地坐在辦公桌后任憑員工發泄情緒。</p><p style="text-indent: 2em;">“討薪事件”之后,黃光裕或許真的想過就此退去。</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此期間,他大量拋售股票,一口氣套現20多億,不少傳言都認為這是“跑路”的信號。</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沒過多久,在國美的無人零售項目啟動會上,他卻再次以國美領導者的身份,出現在眾人面前。</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面對幾乎“必輸的戰斗”,黃光裕仍不認輸。于是,有了入局汽車銷售的再次搏擊,以及時不時就在短視頻刷到,他在商業路上的奔波與顛簸。</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位曾經創造奇跡的草根企業家,其商業結局或許并不由他自己掌握,但這過程他顯然還是要自己做主。</p><p><br/></p>Sat, 28 Jun 2025 23:53:03 +0800
- 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http://www.vljc.cn/2025/06/876/<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09378629681.jpg" title="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1.jpg" alt="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6日,中國男孩楊瀚森迎來自己20歲的生日,而這一天將成為他難以忘懷的一個生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一日,2025年NBA選秀大會正式舉辦,楊瀚森在首輪第16順位被選中,該順位后續被交易至開拓者。兩個月前,身高7英尺1英寸(約2米16)、體重253 磅(約115公斤)的楊瀚森正式宣布參加NBA選秀,當時他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決定,要去更高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NBA來說,這個備受矚目的體育賽事在去年12月官宣中國賽回歸,如今也需要“一個中國面孔”。分析人士認為,楊瀚森的加盟是雙贏,不僅為開拓者隊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NBA在中國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NBA薪資水漲船高</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進入NBA的中國本土球員屈指可數。</p><p style="text-indent: 2em;">楊瀚森成為自2016年以來首位被NBA選中的中國球員,也是歷史上第9位被選中的中國球員。此外,楊瀚森是中國籃球第三位首輪秀。16順位也是自姚明(2002年狀元)和易建聯(2007年第6順位)以來,中國球員被選中的第三高順位。</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09397532996.jpg" title="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2.jpg" alt="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一位來自中國的中鋒球員幾乎都會被期待能成為“下一個姚明”。這位入選了籃球名人堂的傳奇“巨人”是迄今為止在NBA聯盟成就最高的中國球員。</p><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楊瀚森并不是姚明,他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自己。他具備一些天賦,比如籃下手感柔和,傳球能力也很出色。當然,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打磨。</p><p style="text-indent: 2em;">曾在NBA征戰5個賽季的中國籃球名宿王治郅評價說:“楊瀚森的優勢是身高和年齡,籃下的手感和腳步也不錯,這是NBA球隊關注他的重要原因。他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和潛力,要繼續提升速度,提升力量,提升投籃的準確度,多參與快攻,提高核心競爭力,希望他以后打得越來越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姚明是我的前輩,我一直都很尊敬他,也希望向他學習。”楊瀚森在接受采訪時說道。</p><p style="text-indent: 2em;">姚明在選秀大會開始前一天也為楊瀚森和所有沖擊NBA的中國球員送上了祝福。“我覺得不管明天選秀結果如何,他們都要記住一點,選秀只是他們整個職業生涯,以及整個人生的一小部分,走好下面那部分,加油。”姚明表示。</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NBA薪資網站公布的數據,開拓者通過交易獲得第16順位選中楊瀚森,合同為“2+1+1”結構(前兩年保障,后兩年球隊選項),四年合同薪酬高達2139萬美元。具體來看,在2025-26賽季,他的薪資為442萬美元;2026-27賽季薪資漲至464萬美元;2027-28賽季進一步增長到486萬美元;而到了2028-29賽季,薪資將達到746萬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NBA這些年薪資一路高漲,姚明2002年當選狀元時,新秀合同為4年1800萬美元,為同屆最高。易建聯在2007年第6順位被選中,其新秀合同為4年1300萬美元。而今年的狀元弗拉格四年新秀合同預計為6200萬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CBA的頂薪為年薪600萬元人民幣。</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新秀商業價值幾何</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值得注意的是,楊瀚森此次在選秀現場身穿李寧服裝。</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7月14日,李寧官宣簽約楊瀚森。楊瀚森剛過17歲生日,成為李寧“馭帥”系列球鞋的主力代言人。此次出發前往美國時,楊瀚森穿上了馭帥Ultra故宮聯名款配色。</p><p style="text-indent: 2em;">資深籃球人士汪寧告訴記者,歷代中國男籃領袖從未有過和國產品牌的代言合作。2023年李寧選擇投資潛力,先下手為強。當年李寧簽下楊瀚森時,他甚至還沒有進入CBA賽場。這個意義在于,這是中國體育用品公司首次簽約具有首輪秀潛力的NBA球員。</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6日選秀結果出爐,李寧(02331.HK)的股價一度大漲5%,今日上午,李寧開盤繼續上漲,最高至17.14港元,股價創近三個月來的新高。</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被選中的當日,楊瀚森在接受騰訊體育現場采訪時喝了外星人電解質水。該品牌系元氣森林旗下,是目前楊瀚森手握為數不多的品牌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1009411799146.jpg" title="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3.jpg" alt="4年合同薪酬2139萬美元!中國20歲男孩 楊瀚森 闖入 NBA-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意思的是,楊瀚森是青島隊球員,其在NBA聯合試訓時,“青島啤酒×雙星”LOGO的拖鞋留在現場,次日沖上TikTok熱榜,青島雙星(000599.SZ)股價上漲12%。</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國前往NBA打球的球員在拿到合同后,通常各類商務廣告也紛至沓來。另一位中國籃球運動員崔永熙在簽約籃網后,其在中國市場的贊助增長 200%,預計楊瀚森未來的商業價值預計將突破千萬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于NBA而言,自2016年球員周琦離開NBA后,聯盟在中國市場影響力持續萎縮。此次楊瀚森的加盟或將激活商業重啟按鈕。</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數據顯示,選秀后48小時,開拓者15號球衣(楊瀚森號碼)中國區訂單量超利拉德巔峰期3倍。</p><p style="text-indent: 2em;">汪寧認為,楊瀚森是繼易建聯之后第一個進入NBA首輪選秀的中國球員,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有望成為NBA常規首發的球員,未來會像姚明一樣得到全國籃球迷的關注,開拓者自然也就會成為全國籃球迷的主隊。對于開拓者來說,這意味著它拿到了一把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讓球隊的價值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據中國籃協數據,全國籃球人口約為1.25億,其中核心籃球人群超過7600萬。如果再算上更廣泛的愛好者,數字遠超于此。而籃球市場因其在中國擁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在這一領域當中競爭激烈。</p><p><br/></p>Fri, 27 Jun 2025 15:28:36 +0800
- 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http://www.vljc.cn/2025/06/875/<p style="text-indent: 2em;">當地時間6月25日,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回答與會者提問時表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是英偉達潛力最大的兩個領域,代表著數萬億美元的增長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們正致力于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數十億個機器人、數億輛自動駕駛汽車和數十萬個機器人工廠都將由英偉達技術驅動。”黃仁勛說道。</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0954662844577.jpg" title="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jpg" alt="黃仁勛:英偉達 早已不再僅是芯片公司.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天,英偉達股價再創新高,市值突破3.7萬億美元,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企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于一年多前將汽車和機器人部門合并。今年5月,英偉達表示,該業務部門季度銷售額達5.67億美元,盡管相比該公司規模更大的數據中心業務而言,該部門占公司總收入比僅約1%,但該業務同比增長達到了72%。</p><p style="text-indent: 2em;">英偉達正在越來越多地提供AI芯片以外的產品,包括軟件、云服務和網絡芯片在內的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發揮AI芯片的作用。黃仁勛表示,英偉達很久以前就不再將自己視為一家芯片公司了,英偉達應該被稱為“AI基礎設施”或“計算平臺”提供商。</p><p style="text-indent: 2em;">黃仁勛表示,未來大量的應用軟件將需要英偉達的數據中心AI芯片以及其他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上的芯片來進行訓練。為此,英偉達已經推出了Drive芯片平臺以及Cosmos人形機器人AI模型。</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月早些時候,黃仁勛在英偉達巴黎GTC大會上稱,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移動的東西都將由機器人驅動,下一個領域將是汽車。</p><p style="text-indent: 2em;">過去三年,由于市場對英偉達數據中心GPU的強勁需求,英偉達的銷售額持續飆升,總銷售額從2023財年的約270億美元飆升至去年的1305億美元。據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數據,分析師預計英偉達今年的銷售額將接近2000億美元。</p><p><br/></p>Fri, 27 Jun 2025 00:17:02 +0800
- 一天三個 IPO,港交所被擠爆了http://www.vljc.cn/2025/06/874/<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71750954128319137.jpg" title="港交所被擠爆了.jpg" alt="港交所被擠爆了.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是許久未見的一幕。</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6日,港交所迎來3家公司集體鳴鑼——周六福、圣貝拉、以及穎通控股,締造了港股近年來最熱鬧的一幕。</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中,周六福此次香港IPO獲超700倍認購,發行市值超101億港元,開盤漲超18%;穎通控股發行價市值約37億港元;圣貝拉發行市值近40億港元,開盤后一度漲超44%</p><p style="text-indent: 2em;">“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如此一幕,堪稱今年港股IPO市場火爆的最佳寫照。</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一天三個IPO,港交所人氣回來了</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周六福率先成功赴港上市。</p><p style="text-indent: 2em;">始于2002年,深圳羅湖區水貝村,廣東汕頭人李偉柱從銀行辭職開了一家珠寶鑲嵌工廠,賺到第一桶金。隨后,“深圳市周天福珠寶首飾有限公司”創辦,后來周天福改名周六福。</p><p style="text-indent: 2em;">2004年,第一家周六福珠寶直營店開在深圳。此后憑借“輕資產加盟”模式,周六福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量開設門店——截至2024年12月31日門店總數4129家,其中自營店91家。過去三年,周六福營業收入分別為31.02億元、51.5億元、57.18億元,同期利潤分別為5.75億元、6.6億元、7.06億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至此,4000多家金店登陸港股。已經率先在港股上市的老鋪黃金、夢金園迎來了一個對手。</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同于周六福,同樣今天港股上市的圣貝拉身后站著一眾投資人。創辦這家連鎖月子中心品牌的是一位80后男士——向華。早年從牛津大學生物工程系畢業后,他在職業生涯里發現了國內高端月子中心的市場空缺,圣貝拉應運而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主打高端月子中心,圣貝拉留給外界的印象,更多是戚薇、唐藝昕、吉娜、李艾等一眾明星都曾入住這里。信息顯示,圣貝拉28天的月子套餐起步價13.8萬元,而電商平臺上“女王套餐”更是高達50多萬元,被稱為“月子界愛馬仕”。</p><p style="text-indent: 2em;">以招股書統計,圣貝拉成立后累計拿下7輪融資,身后站著騰訊、高榕創投、C資本、國壽投資、浙商資產、新鴻基、唐竹資本、神騏資本等一眾投資機構,隊伍浩蕩。</p><p style="text-indent: 2em;">最后則是穎通控股。也許大家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它所管理的品牌卻是耳熟能詳:愛馬仕、梵克雅寶、寶格麗、范思哲、安娜蘇……匯集一眾國際大牌。</p><p style="text-indent: 2em;">20世紀80年代,穎通誕生于中國香港。創始人劉鉅榮從航空公司辭職后,涉足香水行業,代理國際品牌并不斷引進中國內地。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穎通享受了時代紅利。</p><p style="text-indent: 2em;">截至目前,穎通一共管理著63個外部品牌,并在大中華區超過400個城市擁有逾7500個線下銷售點,擁有超過200萬名消費者會員。穎通可以說是一個家族企業——根據招股書,創始人劉鉅榮夫婦通過穎通國際有限公司分別間接持股90%和10%。</p><p style="text-indent: 2em;">人潮沸騰,港交所開門迎來了三個IPO。</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今年赴港上市潮</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之所及,赴港上市潮。</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以來,我們目睹了許多重磅IPO在港交所誕生。記得2025年初港交所CEO陳翊庭就曾透露:目前正籌備的IPO有100多宗,當中包括一些“令人興奮的名字”。</p><p style="text-indent: 2em;">隨后,港股不斷出現“大家伙”的身影——上個月,寧德時代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以1.3萬億的市值締造今年全球最大IPO;幾天后,恒瑞醫藥IPO敲鐘,成為今年最大醫藥IPO;隨之而來的還有“醬油一哥”海天味業,浙江巨無霸三花智控……他們不僅市值龐大,基石投資陣容更是豪華,將這一波“A+H”上市大軍推向高潮。</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港股IPO市場火熱有目共睹。安永最新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報告稱,香港市場今年上半年預計約40家公司首發上市,募資額約1087億港元,首次公開募股(IPO)數量和募資額分別同比上漲33%和711%,占全球新股市場24%,暫列全球首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當中,消費公司陣容最為盛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猶記得3月茶飲巨無霸蜜雪冰城登陸港交所,開盤實現大漲,至今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港元。雪王上市,不僅刷新歷史成為新一代港股“凍資王”,更是和泡泡瑪特、老鋪黃金一起組成了“港股三姐妹”,引領港股消費市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新茶飲赴港IPO歷歷在目。古茗在今年2月登陸港股,目前市值已超500億;滬上阿姨緊隨蜜雪冰城其后,5月在港交所掛牌,開盤一度大漲。</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紐曼思、布魯可、舒寶國際、宏信超市、綠茶餐廳已經成功敲鐘,最近則有巴奴火鍋、潮玩公司52TOYS、椰子水品牌if、雷軍投的文創品牌“銅師傅”、最大零食連鎖品牌“鳴鳴很忙”、始祖鳥平替“伯希和”以及沒事就吃的“溜溜梅”等紛紛遞表赴港;更早前老鄉雞、安井食品、遇見小面、三只松鼠、卡游、八馬茶業等也已排隊。</p><p style="text-indent: 2em;">“5億利潤起步,10億利潤開始,20-30億利潤的消費公司在港股能夠吸引國際資本的青睞。”大大小小的消費公司都在爭搶時間窗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月陳翊庭透露,當前港股IPO排隊企業超160家,僅5月就有40多家企業遞表。截至6月24日,港股市場再融資規模達1428.54億港元,已遠超去年的875億港元。</p><p style="text-indent: 2em;">“港交所被擠爆了。”這樣的感受并不夸張。</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中國資產重估,始于港股”</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相比前幾年的冷清,港股迎來了一個好年份。</p><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賺錢效應被引爆了。如我們所見,“港股三姐妹”上演一場罕見暴漲,布魯可、毛戈平、古茗等公司也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這些公司為資本市場帶來久違的回報盛宴。</p><p style="text-indent: 2em;">悄然間,大家對港股的信心似乎又回來了。以往說起港股,總擔心找不到基石投資人、估值低、沒有流動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發不出去。但現在情況變了——基石投資人不愁了,估值也有吸引力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正如在蜜雪冰城、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超級IPO背后都有一個豪華的基石陣容,份額爭搶激烈。</p><p style="text-indent: 2em;">效應傳導,多家頭部投資機構已在內部督促:“有合適的公司都趕緊推進港股上市。”投行也忙碌起來,密集聯系投資機構梳理合適的上市標的。不止一位消費企業告訴我們,每次開股東會,投資人都會討論推動赴港上市相關事宜。</p><p style="text-indent: 2em;">嘉御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長期關注港股的變化。今年初他向投資界分析,在港股市場,我們率先看到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消費股、特別是對頭部大體量的消費股的重估。</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國資產重估,始于港股。”</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5年,被視為中國資產重估之年。港交所不遺余力,此前為科技公司上市專門放寬的政策,即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18C),使得無收入、無盈利的科技公司也可以來港上市。</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港股有望迎來中概股回流。據悉,已在美上市的小馬智行、禾賽科技計劃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請——正如陳茂波最近公開表示,已指示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做好準備,迎接中概股回流。</p><p style="text-indent: 2em;">“擬港股上市的企業應當加速IPO。”加華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宋向前向投資界說起,“當前情況,國內企業融入國際資本市場的窗口期非常短,可能就一年半的窗口期”。</p><p style="text-indent: 2em;">今時今日,中國香港依舊是連接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梁。當全球化成為不容錯過的時代主題,大家紛紛奔赴香港卡位。“畢竟,這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p><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幕已經拉開。</p><p><br/></p>Thu, 26 Jun 2025 23:57:58 +0800
- 王思聰 “退”,何猷君 “進”http://www.vljc.cn/2025/06/873/<p style="text-indent: 2em;">沉寂許久的王思聰再上熱搜。</p><p style="text-indent: 2em;">近期,王思聰已出讓旗下北京寰聚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寰聚商業”)股份,接盤者是已故著名企業家、“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子何猷君。據“泰山財經”消息,6月20日,寰聚產品發布會在山東泰安舉行。何猷君現身,并以寰聚商業及星競威武集團(下稱“星競威武”)董事長身份參加活動。</p><p style="text-indent: 2em;">王思聰1988年1月3日出生,現年37歲;何猷君1995年1月12日出生,剛進入而立之年。巧合的是,在王思聰所投電競企業上市的2018年,何猷君首度“入局”電競,創辦V5電子競技俱樂部并出任澳門電競總會會長。他曾在微博上公開表示,王思聰一直是他的榜樣,無論是電競還是投資。</p><p style="text-indent: 2em;">財富流轉,代際更替,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著。王思聰的創業夢折戟5年后的2024年,何猷君創辦的星競威武在納斯達克敲鐘。</p><p style="text-indent: 2em;">眼下,中國民營企業正集體步入接班潮,不同于“子承父業”的傳統模式,王思聰和何猷君無疑是特立獨行的“企二代”——既深受家族培養和觀念影響,又明確拒絕打理家族生意,力圖擺脫“接班人”桎梏。無論是王思聰還是何猷君,家族命運與個人理想始終在他們身上激烈沖撞。</p><p style="text-indent: 2em;">創業的草莽時代早已遠去,站在父輩肩膀上證明自己,將是一件更難的事。選擇開創新天地,必將付出另一番代價。多年后回望,這或許是命運對他們的眷顧,但又何嘗不是某種際遇的分野?</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接盤”背后</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寰聚商業”及其背后的泛娛樂產業鏈,是王思聰創業近10年來個人興趣和商業野心的重要體現。</p><p style="text-indent: 2em;">天眼查工商信息顯示,寰聚商業于2023年7月成立,注冊資本1000萬元,是一家專注沉浸式體驗的潮流娛樂與場景運營公司,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超過60億元,布局項目70余個。王思聰此前通過其控制的杭州艾亢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杭州艾亢”)和杭州杯盞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寰聚商業70%股份。</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11月,王思聰曾現身山東泰安,以寰聚商業董事長身份,出席了泰安某文旅項目簽約活動,稱“將在當地投資37億元建設文旅項目”,并與當地政府方面座談。2024年初,寰聚商業與泰安城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泰安寰聚國潮商業有限公司,分別持股49%、51%。</p><p style="text-indent: 2em;">彼時,“認真上班”的王思聰形象一度刷新網友認知。多位萬達相關人士曾跟《中國企業家》表示,“進軍文旅”屬于王思聰的個人事業,與其父王健林所執掌的萬達集團無關。</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4年4月,據媒體報道,泰安寰聚文旅中心預計2025年5月開業,項目啟用原泰山文旅健身中心體育場部分,由泰安城投和北京寰聚共同打造,將建設華北最大室內四季滑雪場,以及國內首家將動物園引入商圈室內的主題公園。此后,市場上鮮有王思聰和“寰聚商業”的消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51750863391247239.jpg" title="王思聰“退”,何猷君“進”.jpg" alt="王思聰“退”,何猷君“進”.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2px;">來源:視覺中國</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直至今年6月20日,寰聚產品發布會暨叢里·TAI品牌招商發布會在泰安召開。公開報道顯示,叢里·TAI項目前身是泰山新體育中心,經泰安市政府與北京寰聚商業合作改造,成為一座集文、商、旅為一體的文旅商業綜合體,項目總投資37億元,總建筑面積35.5萬平方米,商業面積達14.5萬平方米。</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次發布會現場,除了何猷君,參加者還有泰安寰聚商管公司總經理周本正,泰安市旅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羅士貞,星競威武首席運營官隋航,北京寰聚公司副總裁兼商管總經理黃啟鋼等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了解,發布會現場被打造成了一個“叢林party營地”,以創意主題體驗場景,劇透了華北最大室內雪世界、首進華北動物主題公園、單層400米騎行專屬車道、寵物友好商業空間。</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泰山財經”,上述交易于6月12日完成,何猷君實控的武漢星競威武文體發展有限公司,取代王思聰實控的杭州艾亢,成為寰聚商業大股東,持股40%。同時公司管理層“大換血”,何猷君出任董事長。天眼查顯示,寰聚商業6月19日發生股權變動,公司老股東全部退出。</p><p style="text-indent: 2em;">記者注意到,目前“寰聚商業”官方公眾號已無內容顯示。</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夢想交集</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中國企業家“二代”群體中,王思聰一直被視為自由自在、肆意生活的代表。不過,單就學業階段來看,王思聰顯然跟“紈绔子弟”這個詞沒有太大關聯。王思聰從小被送去新加坡讀小學、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就讀中學。大學階段,王思聰以雅思滿分的成績,考入了英國倫敦大學哲學系。</p><p style="text-indent: 2em;">“創業者”王思聰最出名的商業身份,是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家公司創立于2009年,由王思聰本人100%控股。官網顯示,普思資本累計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0億美元、投資過近80個項目,包括熊貓互娛、網魚網咖、360、英雄互娛、樂逗游戲、云游控股、福壽園、笑果文化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王思聰在電競行業多有布局。2011年8月,他收購了當時瀕臨解散的電競俱樂部CCM,更名為IG,重點發力《星際爭霸II》《DOTA》和《英雄聯盟》三個項目,強勢進入電競領域;2012年,王思聰發起“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聯盟(ACE聯盟)”,推進職業賽事規范化工作。</p><p style="text-indent: 2em;">2015年7月,王思聰整合電競圈資源,創立熊貓互娛并擔任CEO。從2015年11月開始,熊貓互娛旗下“熊貓直播”先后完成5輪融資,到2017年5月最后一次融資,融資金額達到10億元,估值則在50億元左右。不過,2018年,熊貓互娛就出現了資金缺乏、融資困難等情況。</p><p style="text-indent: 2em;">王思聰事業受挫的2018年,比他小7歲的何猷君入局電競行業。公開資料顯示,何猷君是“澳門賭王”何鴻燊和四太梁安琪的三兒子,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起初創辦了V5電子競技俱樂部,并出任澳門電競總會會長,同年,V5俱樂部競標拿下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席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也是在這一年,王思聰與何猷君第一次在電競行業產生實質性交集。彼時,游戲公司創夢天地港股上市,王思聰旗下普思資本合計持有創夢天地3.38%股份;何猷君則以公司CMO身份,跟隨高管團隊一起敲鐘,何猷君母親梁安琪那時持有該公司1.11%的股權。</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50億估值”到黯然離場,不過三年,個中辛酸,或只有王思聰本人明了。這一投資令王思聰多次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曾在三天內收到四條限制消費令。直至2019年12月底,限制消費令才陸續取消。2019年3月30日,熊貓互娛官網發布消息稱“將正式與大家告別”。</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創業之路上,王思聰并不服輸。根據2019年12月公布的《熊貓互娛投資糾紛處理結果》,普思資本稱,不能因為熊貓互娛單個項目的創業失敗,說成是普思資本及實控人整個創業的失敗。普思資本及實控人將誠實守信,繼續創業。</p><p style="text-indent: 2em;">回頭來看,王思聰作為國內電競行業“先行者”,對于產業職業化、規范化發展都作出了一定貢獻。隨著直播、視頻媒體平臺相繼崛起,以及電競俱樂部的規范化、專業化運營,資本也開始關注國內電競領域,這其中也少不了王思聰對產業鏈的相關鋪墊——無論是資金優勢,還是個人流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0年,何猷君成功推動V5與eStar換股合并,成立星競威武并出任董事長兼CEO,電競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合并誕生。同時,星競威武借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坐擁《英雄聯盟》和《王者榮耀》職業聯賽兩大頂級聯賽主場的電競公司。</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星競威武又將目光移向海外,與瑞典老牌電競俱樂部NIP溝通,并最終完成了與NIP的合并。短短幾年,何猷君成功讓成績“墊底”的電競俱樂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公司。那一年,星競威武的收入為8370萬美元,同比2022年的6580萬美元,上漲約27%。</p><p style="text-indent: 2em;">美東時間2024年7月26日9:30,星競威武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名稱為“NIPG”,發行價為9美元/ADS,“中國電競第一股”正式誕生。何猷君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4.2%。自此,他亦成為亞洲最年輕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創始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前王思聰已消失在公眾視野,如今伴隨“寰聚商業”被賣,他的創業之路也將再添變數。天眼查顯示,今年6月初,王思聰名下熊貓互娛等關聯方新增一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1210萬余元,涉及合同糾紛相關案件,執行法院為上海鐵路運輸法院。</p><p style="text-indent: 2em;">高光之下,“二代”們的創業路也在接受更多的審視。</p><p><br/></p>Wed, 25 Jun 2025 22:55:30 +0800
- 穩定幣 不穩定?“央行的央行”BIS 警告: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http://www.vljc.cn/2025/06/872/<p style="text-indent: 2em;">“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出嚴厲穩定幣風險警告,并敦促各國央行迅速推進本幣數字化進程。</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51750862580610032.jpg" title="穩定幣 不穩定?“央行的央行”BIS 警告: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1.jpg" alt="穩定幣 不穩定?“央行的央行”BIS 警告: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周二,BIS在即將于周日發布的年度報告的提前章節中警告:</p><p style="text-indent: 2em;">穩定幣作為可靠貨幣形式存在不足,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對金融穩定和貨幣主權構成風險。</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警告時機敏感,距離美國參議院通過為美元掛鉤穩定幣創建監管框架的法案不到一周。</p><p style="text-indent: 2em;">該警告直接影響市場情緒。Circle等主要穩定幣發行商股價承壓,美股開盤大跌7%。目前美元掛鉤穩定幣占據穩定幣市場99%份額,整體市場流通價值超過2600億美元。</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51750862620208666.jpg" title="穩定幣 不穩定?“央行的央行”BIS 警告: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2.jpg" alt="穩定幣 不穩定?“央行的央行”BIS 警告: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2.jp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系統性風險引發監管擔憂</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BIS認為穩定幣存在多重系統性風險,包括可能削弱貨幣主權、透明度問題以及新興市場資本外逃風險。</p><p style="text-indent: 2em;">BIS經濟顧問Hyun Song Shin表示,穩定幣缺乏央行法幣提供的傳統結算功能,類似于19世紀美國自由銀行時代流通的私人銀行券,可能因發行商不同而以不同匯率交易。他還警告稱,如果穩定幣崩潰,那么支持穩定幣的資產可能會被“賤賣”,就像2022年TerraUSD (UST) 和加密貨幣LUNA那樣。</p><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穩定幣的控制權也備受關注。Tether目前占據穩定幣市場超過一半份額,但在歐盟引入要求穩定幣運營商獲得許可的新規后退出該地區。</p><p style="text-indent: 2em;">BIS副總經理Andrea Maechler強調:</p><p style="text-indent: 2em;">披露問題是穩定幣的關鍵差異所在。資產支撐的質量、資金是否真實存在以及存放位置都是持續性問題。</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央行應采取"大膽行動"</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面對穩定幣風險,BIS提出央行應采取"大膽行動",推進數字化中央銀行系統,整合央行儲備、商業銀行存款和政府債券。</p><p style="text-indent: 2em;">這一系統旨在確保央行貨幣保持全球支付主要手段地位,同時將全球各國貨幣和債券整合到同一"可編程平臺"。數字化技術能夠實現支付和證券交易的近即時結算,通過減少耗時檢查環節降低成本,并開辟新功能。</p><p><br/></p>Wed, 25 Jun 2025 22:41:16 +0800
- 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http://www.vljc.cn/2025/06/87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7316565744.jpg" title="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jpg" alt="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高瓴也加入星巴克中國的競購大戰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23日,據知情人士透露,高瓴資本近日參與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反向管理層路演,表達了對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興趣。</p><p style="text-indent: 2em;">據悉,此次路演還吸引了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參與,在此前的報道中我們看到,已經有華潤控股、KKR、方源資本、PAG以及美團等表達了收購興趣。</p><p style="text-indent: 2em;">也難怪本月早些時候,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曾表示,星巴克在出售其中國業務時,收到了很多的“意向興趣”。</p><p style="text-indent: 2em;">業內預計星巴克中國業務估值約為50至60億美元(約合360億-430億元人民幣),該交易預計將持續到2026年,由于當前處在早期階段,所以交易結構尚未敲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競購星巴克中國區業務,是出自高瓴主動的、明確的信號。</p><p style="text-indent: 2em;">而消息中提到的“反向管理層路演”一詞也值得玩味。“反向管理層路演”是將投資者請到公司管理或生產現場參觀或者業績推介,相對于“走出去”的上市路演,這一“請進來”的模式被稱為反向路演。</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目的是全面展示企業的核心優勢,傳達企業的發展戰略,令投資者對企業的持續成長能力產生信心,并將這種信心轉化為在資本市場的持續資金支持。通常,反向路演發生在生產制造行業,通過現場實地考察,投資者可以與公司管理層直面對話,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p><p style="text-indent: 2em;">說白了,反向管理層路演把盡調也加入了路演環節,以期這樣能夠加快交易流程,迅速獲得投資人的信任。</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安排反向管理層路演的動作來看,星巴克對于出售中國區的業務是有些急迫的,有趣的是,今天一早,星巴克官方對是否出售中國業務的表態,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曖昧”。</p><p style="text-indent: 2em;">星巴克中國表示,星巴克堅信中國市場蘊藏的巨大增長機遇。我們正在評估把握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方式。我們將繼續專注于實現中國業務的重振增長,保持積極正向的發展趨勢。</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7342177491.jpg" title="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2.jpg" alt="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把握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方式”,太曖昧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另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知情人士:“2月份是第一輪談判,現在這筆收購案可能是處于第二輪或者第三輪談判階段。通常來說,當談判進入后續輪次,參與方會越來越少。現在參與的投資機構反而在增加,一種可能的推測是,星巴克總部對第一輪談判的條件不夠滿意,就又增加了新的參與方。”</p><p style="text-indent: 2em;">也就是說,目前買賣雙方對條件還有分歧,當然,圍繞交易發射各種“信號彈”,在一場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并購中也常見,未來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談判與拉扯。</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彈藥充足且經驗豐富</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伴隨著競購方的進一步增加,星巴克的選擇和側重也有了不同。目前已知的競購方有凱雷投資、信宸資本、華潤控股、KKR、方源資本、PAG以及美團。</p><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中KKR、方源資本、PAG和凱雷投資作為老牌PE,在并購領域有著豐富的操盤經驗,最近兩年也是頻頻落子。</p><p style="text-indent: 2em;">信宸資本、華潤控股和美團在產業領域又有廣泛的生態布局,比如信宸資本曾參與麥當勞中國投資,在跨境企業的中國區業務拆分上有一定的沉淀,再比如華潤控股在零售行業經驗頗豐,同時,華潤置業旗下的萬象城也能夠為星巴克提供門店支撐。美團在即時零售和線下門店管理方面的實力自是更不必說。</p><p style="text-indent: 2em;">明確了這些基礎信息,我們再來看看這場交易中高瓴的勝算。</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資金體量來看,高瓴管理著超6000億人民幣資金,在議價能力上有很強的優勢,貝恩投資竺稼在與投中網的訪談中曾表示,在一場并購交易中,要看“你給企業帶來什么”,他認為,一是品牌,二是價格,三是資源。</p><p style="text-indent: 2em;">“你跟我投緣,我就少要10%——賣方不會這么想。你出的價格,跟你的做法、想法、判斷都有關系。你能看見比別人更好的機會,就愿意出更高的價格。”</p><p style="text-indent: 2em;">高瓴2021年募集到180億美元(超1160億元人民幣),目前還處在投資期,當時有消息稱這之中的100億美元將投入到并購領域。</p><p style="text-indent: 2em;">從過往投資經驗來看,單就食品飲料行業,高瓴資本近些年投過的知名企業包括良品鋪子、阿寬食品、海天味業、蜜雪冰城、喜茶等,早期還以基石投資者的身份投資了海底撈和呷哺呷哺。</p><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年來,高瓴對茶飲的偏愛尤甚。以蜜雪冰城為例,今年3月,蜜雪冰城在香港成功上市,高瓴資本作為其IPO發行引入的5位基石投資者之一,認購了3000萬美元蜜雪冰城,再加上此前投資的4%股份,高瓴資本一躍成為了蜜雪冰城最大的外部股東。</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財務支持和風險共擔,高瓴資本在2020年參投蜜雪冰城后,還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幫助其完成了數字化建設的轉型升級。另外,蜜雪冰城現任首席財務官張淵曾任職于高瓴,他是繼周受資之后,近年來年輕投資人成功轉型的又一典型代表。</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僅如此,在咖啡領域,高瓴資本同樣也有過操盤經驗。多年前,有著“星巴克祖師爺”之稱的皮爺咖啡進入中國市場時,高瓴資本就參與了皮爺咖啡在華從0到1的成長過程,包括但不限于實現品牌本土化,參與門店設計,幫助其與政府部門溝通以及員工招聘。</p><p style="text-indent: 2em;">甚至當年高瓴資本合伙人、百勝中國前任主席兼CEO蘇敬軾(Sam Su)還在皮爺咖啡中國公司董事會中擔任要職。</p><p style="text-indent: 2em;">當然,談到高瓴資本的并購案例繞不過百麗。高瓴曾經在2008年的底部抄底過百麗,跟蹤10年后,2017年,高瓴、鼎暉聯合百麗管理層出價531億港元將百麗私有化,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由PE機構發起的最大規模私有化案例。</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后,從百麗分拆出來的滔搏運動在港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600億港幣,其控股股東高瓴成為最大受益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作為“高瓴模式”的集大成者,張磊在各類場合談“數字化”、“價值創造”的時候都會拿百麗舉例。百麗的案例不僅給高瓴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成為高瓴撬動更多品牌的籌碼。</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星巴克有潛力成為下一個“百麗”嗎?</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星巴克中國當前的處境與當年的百麗相似,現在星巴克面臨的是低價圍堵,而那時百麗面對的則是電商之變,都處在行業巨變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巧的是,張磊信奉的就是“在關鍵時點投資關鍵變化”。他認為,當大眾難以察覺之際,量變向質變的拐點出現,即是布局良機,唯有深入的跨行業、跨地域研究,才能準確把握時點與機會。</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前有文章提到,星巴克CEO倪睿安上任后有兩個任務:幫助星巴克在咖啡市場重新站穩腳跟,找到在中國的解決方案。</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77390794204.jpg" title="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3.jpg" alt="高瓴 收購 星巴克 的表層邏輯-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中國區業務方面,他采取了更積極的策略,最受關注的就是星巴克入華25年以來的首次降價,這一調整力度在星巴克進入中國的歷史中實屬罕見,反映出管理層對市場形勢的嚴峻判斷。</p><p style="text-indent: 2em;">6月中旬,星巴克官方宣布降價:下調包括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非咖啡系列10款產品的價格。以大杯為例,平均降幅達5元左右,顧客最低花費23元即可買到一杯冰搖茶,這一舉措立即引發市場對其是否“被動應戰”的猜測。</p><p style="text-indent: 2em;">對此,星巴克CEO倪瑞安正面回應。他表示:“我們確實需要重新審視定價架構,以確保在關鍵品類上具備競爭力。”尤其是茶飲等“非咖”品類,星巴克正在進行結構性梳理,但強調這不是盲目的價格戰。</p><p style="text-indent: 2em;">除了降價,星巴克4月推出“真味無糖”體系,用減糖迎合市場。同時,頻繁推出聯名、明星代言活動,比如3月推出史努比聯名,4月,官宣五月天成為夏日大使,6月,與瘋狂動物城聯名等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中國市場的適度調整,也很快反映在了財報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2025財年第二季度報中,星巴克中國實現營業收入約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1億),同比增長5%,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長4%。截至今年3月底,星巴克中國門店總數達到7758家,覆蓋超過1000個縣級市場。</p><p style="text-indent: 2em;">積極向好的信號以及星巴克品牌在中國的聲譽,談判桌上的星巴克底氣應該是足的。此外,也不止星巴克,近日有消息稱,知名高端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也計劃出售中國區業務,更巧的是,他們的部分競購者出現了重合。</p><p style="text-indent: 2em;">蜜雪冰城稱霸港交所,泡泡瑪特潮玩爆火,國內消費市場“悅己經濟”與消費降級并行。老話講“騎共享單車去夜店,該省省該花花”,這屆年輕人想得很清楚,單靠品牌溢價已經不可能取悅他們。而星巴克中國、哈根達斯等,作為外資消費企業入華的典型代表,一旦被國內資本接手,對未來國內消費行業釋放的信號我認為也很明顯——“外來和尚好念經”的超級品牌時代一去不復返了。</p><p><br/></p>Tue, 24 Jun 2025 23:01:06 +0800
- 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http://www.vljc.cn/2025/06/870/<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AI造富到底有多兇猛?</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近日,一起并購進入我們視野:海外互聯網巨頭Wix宣布,正式收購一家AI初創公司Base44,交易金額為8000萬美元(約合5.7億元人民幣),以現金支付。</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乍眼一看,交易雙方都算不上很知名。但在氛圍編程(Vibe Coding)社區里,Base44風頭正勁。它身上有著太多不可思議:</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由一位90后程序員Maor Shlomo創辦,成立至今短短6個月,公司已經實現盈利。正值高速發展之際,創始人卻把公司賣了,自己和員工意外實現財富自由。</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因為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樣一家公司背后,只有8名員工。</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wrap: wrap;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1 一位90后程序員創業,半年就開始盈利</span></strong></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其實在Base44項目之前,Shlomo就在AI創業圈小有名氣。</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今年31歲,Shlomo是一位程序員。早在2017年,他就與朋友共同創辦數據分析公司Explorium。后者目前擁有100多名員工,并獲得全球知名投資機構Insight Partners的投資。</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01329972404.jpg" title="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1.jpg" alt="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1.jpg"/></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直至2024年,在一次旅行中,Shlomo萌生了做一個副業項目的想法。很快,他將目標瞄準Vibe Coding賽道,即氛圍編程。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由AI驅動的編程范式,開發者只需要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就可以生成代碼并直接應用。</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隨著大模型爆發,Vibe Coding在硅谷技術圈中走紅。硅谷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數據顯示,YC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初創企業,它們95%的代碼是由AI編寫。由此,一批專注AI輔助編程的初創公司開始興起,Base44就是其中之一。</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起初,Base44并非一家正式的公司,從創意到上線的全過程,均由Shlomo個人主導完成設計與開發。今年1月,Shlomo在社交平臺宣布正式啟動Base44。他稱這為“一場登月式實驗”——讓每一個人,無論是否具備編程能力,都能構建完整的軟件系統。</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只需要幾分鐘即可將您的想法轉化為產品”,點開Base44網頁,只需要在對話界面輸入文本提示,平臺就能構建完整的應用,包括數據庫、存儲、身份驗證、分析和集成等,同時還支持電子郵件、短信和地圖等功能。</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ue-image" src="http://www.vljc.cn/zb_users/upload/2025/06/202506241750701344612492.jpg" title="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2.jpg" alt="公司賣了5億,員工半年實現財富自由-2.jpg"/></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Base44之所以能火起來,也得益于Shlomo在社交平臺上的宣傳。他記錄了Base44創業至今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吸引了一批開發者和投資人關注。在公司構建底層AI能力上,他解釋道,因為OpenAI模型成本過高,最終選擇通過AWS平臺接入Anthropic旗下的Claude大模型。不久前,亞馬遜邀請他們在AWS特拉維夫開發者大會上進行現場演示。</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成立短短6個月,Base44進展飛速——據Shlomo分享,公司從0美元到100萬美元ARR,只用了3周時間;7周內用戶數量突破14萬,目前用戶已經超25萬。</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與過去AI創業燒錢的印象不同,Base44目前已經實現盈利,刨除了高昂的大模型調用費用后,公司5月份仍實現了18.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7萬元)的利潤,令人驚訝。</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這是一段瘋狂的旅程”,Shlomo感慨,短短幾個月便形成一個龐大的用戶社區,令人難以置信。“我們正處于強勁發展勢頭——說實話,這是我見過的處于這個階段的公司中最好的”。不出意外的話,Base44或許將很快成為又一個AI獨角獸。</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2 他把公司賣了,8名員工身家千萬</span></strong></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這是我能為Base44及其社區做出的最佳決定”,Shlomo坦言。經過幾天的徹夜討論后,他最終選擇賣掉公司。</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隨后軟件公司Wix正式宣布,以8000萬美元現金(約合5.7億元人民幣)收購Base44,這也是Vibe Coding領域的第一筆并購交易。</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本次買方Wix,外界可能并不熟悉,但在以色列卻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巨頭。2006年由三位科技達人創辦,該公司為用戶提供網站開發服務,至今全球注冊用戶超過2.6億。2013年,Wix在納斯達克上市,最新市值超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0億元)。</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與許多科技公司一樣,Wix也在積極響應AI浪潮,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可視化設計工具Wixel、個人人工智能助理Astro等。這次收購,也是Wix邁向“AI驅動的全功能軟件生成平臺”的關鍵一步。</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Wix總裁Nir Zohar透露,公司曾考慮過其他幾家候選公司。盡管Base44目前規模小于其他競爭對手,但其策略更具吸引力。對于本來就提供無代碼網站構建平臺的Wix來說,將Base44的對話界面集成到其現有工具中,使用戶能夠快速構建完整的應用程序。同時,Base44成立短短六個月盈利頗豐,潛力極大。</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根據協議條款,Wix收購Base44的初始對價約為8000萬美元。若Base44員工選擇留下來,將獲得其中的2500萬美元作為留任獎金。此外,Wix還會根據一些業績指標支付額外的獎勵直到2029年。</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由此,又一個AI造富神話誕生。據外媒《TechCrunch》報道,Base44成立至今沒有進行任何外部融資,Shlomo是其唯一股東,手下共有8名員工。換言之創業短短半年,Shlomo便至少成功套現4億,手下員工也將輕松躋身千萬富豪。</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wrap: wrap; 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20px;">03 AI造富潮,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崛起</span></strong></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商業世界里,動輒暴富的故事并不少見。但若說僅憑幾個人便能創造數億估值,放在兩三年前還難以置信。如今,“幾個人,1家公司,估值上百億”的案例在AI時代比比皆是。正如螞蟻集團前CEO、阿里巴巴前合伙人胡曉明所說:</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在數字化時代,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這樣的案例正在涌現。在海外,一份名為“頂尖精益AI Native公司排行榜”的名單流傳甚廣,其中細致羅列了30多家團隊規模較小,但營收非常可觀的初創公司。</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文生圖領域明星企業Midjourney,由David Holz創立于2021年8月,僅靠40人團隊,憑借著付費訂閱的商業模式,實現年營收5億美元,人均創收高達1200萬美元。至今未融過資,但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而來自迪拜的社交平臺Telegram,成立十余年仍保持30人的工程師團隊規模,年收入超10億美元;作為Base44競爭對手,Cursor靠20人團隊干出1億美元的年收入;只有4人團隊的AI卡路里追蹤應用Cal AI,卻做到了1200萬的年收入,人均創收300萬美元……</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縱觀這份統計中,這批創業公司員工人數不多,但自我造血能力極強。上榜公司平均員工數20人,人均年創收279萬美元,單個員工大約對應了1.4億美元的估值,分別是蘋果市值的8倍、Google的14倍。其中,近一半公司尚處于A輪之前的早期融資輪次,Midjourney、SubMagic、Cal AI、Chatbase、Conversion等幾家公司甚至還未進行過任何外部融資。</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不免感慨一句,時代真的變了。</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在傳統的創業模式下,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往往需要快速擴展團隊來應對各種運營挑戰。但AI的到來,已經徹底改變了團隊瘋狂擴張、多輪融資的傳統創業敘事,團隊規模不再與產出能力畫等號,小團隊也有可能創造出巨大的價值。</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前不久,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在AI峰會上提及,“下一家估值十億美元的公司,也許只有一個人。”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也預測,距離出現“一人獨角獸”的時間不會太遠。</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人們曾認為AI顛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動,但現實是,不被看好的小團隊反而可能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在BEYOND Expo 2025大會上多次談起了“技術顛覆”,在他看來,恰恰是年輕人、小企業在AI領域擁有大機會。</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想起很久之前,Sam Altman就和一些科技公司CEO朋友打賭:什么時候會出現第一家只有1個人的10億美元級別公司?</p><p style="text-wrap: wrap; text-indent: 2em;">這一幕,越來越近了。</p><p><br/></p>Tue, 24 Jun 2025 01:52:54 +08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免费的中文字幕一
|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新1区2区3区
日本国产亚洲
|
日韩免费网站
|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
亚洲成人网页
|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
|
性欧美极品xxxx欧美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影院手机版777点击进入影院
|
www.亚洲精品.com|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亚洲人成高清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
|
日本国产亚洲
|
国产在线综合网
|
国产精品成人扳一级aa毛片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三区
|
欧美人与动人物a级网站
|
日本护士xxxxx高清免费
|
亚洲一区欧美二区
|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av网站永久
|
亚洲国产aaa毛片无费看
|
h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波多野结衣一区2区3区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男女午夜爽爽大片免费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午夜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小说
|
欧美一级做一a做片性视频
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
|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